吴富强:洞山小记|基金会义工考察心得(一)

发布时间:2017-10-11 11:32 作者:foundation 浏览量:4,637

 

坐在南师设计的打坐垫上,一支香很快就过去了。

来洞山的数日,一晃眼也就过去了。

来时便听说,能享受寂寞,才能待得下来。手握黄卷伴青灯,坐看漫山烟雨、听潺潺流水,那真是一个舒服,不过,时间如同这流水,很快也过去了。真的不想走。

没有意外,这里没有经忏佛事,“只管打坐”;仍有意外,重实修重实效,居然连早晚课也是打坐,摒弃繁杂多余的宗教仪式,终日七八支香另加瑜伽(易筋经),回归宗门风范,一切简朴亲真。

这里,没有很多寺院里的高香大烛、香烟缭绕,以至于香客信众很难找到上香的地方,还是心香一瓣吧,这样也好,更环保、实在。

 

远远眺望到一栋恢宏的建筑,原来是禅修中心。里边一应俱全,禅修、住宿、瑜伽、阅读、健身……一栋楼解决所有问题,遵南老师遗愿,充分利用空间的高度利用率,注重实用性风格,没有特别高大的传统寺院建筑,而更注重建筑功能的实用性。

在洞山,见得最多的就是禅堂,禅修中心的大禅堂、僧寮的老禅堂、“韩国殿”的准提禅堂……就连上客堂里的二楼也开辟了一个小禅堂,方便外来住宿的参学者就近打坐。

 

第一天早上,便看到传说中的古道法师了,非常亲切和蔼,没有架子,合十问询,他的腰弯得比你还低。我觉得,他是一位大禅师。

入斋堂,先落座,看见熟悉的身影飘过,端着一碗饭自己默默坐在角落吃起来,旁若无人,是古道法师。没有任何“特权”,于是也可以想象,在2014年,洞山禅寺落成开光大典上,诸山大德法师着衣庄严、隆重合影时,身为住持的古道师居然穿着罗汉褂挽着袖子,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了。

去过一些寺院,只见过两位大和尚会与大众一起过堂,一位是首愚法师,另一位就是古道法师了。在古道法师的带领下,这个没有什么香火不做佛事的道场在这个时代道风严谨、别具一格。

在四处恢复重建寺院庙宇、教界表面辉煌实则外强中干的大背景下,实修道场,难能可贵,真的太少了。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洞山禅寺,不惧无场,只怕无道,有道有场,方名道场。

 

基金会,大多立足慈善与文教。洞山基金会,秉承了南师的言教与期望,把南师的教化一脉相承。

比如“济世利他重实行”,在基金会同学们(是的,无论过往社会地位、身份、学历高低,被统称为“同学”)的身上切实体现了。能想象只背了个背包,然而涌来三位同学欲争相帮忙的场景吗?能想象到,所有成员放下身段,每天坚持过最简单枯燥的“扫地僧”生活吗?从上至下,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善意你都可以感受到,由内而外都透露出严肃活泼,团结紧张的氛围,也不难想象,为什么在这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方,吸引这么多学富五车,智商情商修为三高的人才纷至沓来了。

团队是什么,由人组成,事由人做,人是核心。要紧的是见地还对了,南老师给大家的见地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置心一处无事不办,方法加实践加经验,成功?那只是时间问题。

背靠曹洞祖庭、南师的洞山基金会一直秉承审慎严谨、不急不躁、稳扎稳打、宁缺毋滥的行事风格,对自己负责,对南师负责,对时代负责,这是极好的。其不图一时、不急功近利、立足长远的作风,正是这个心浮气躁乱象丛生的行业所需要的,也是很多“摆拍”基金会需要学习的地方。

通过基金会,把寺院主体触及不到、不方便触及的地方延伸了,事实上褪去宗教外衣,会更方便,更没有局限性。洞山基金会目前开展了六个方面公益慈善事业,诸如“禅文化”推广(都市禅堂)、南怀瑾先生文化思想推广(南师著作进基层)、中华传统文化推广(道与术系列学术研讨会)、扶危助困、急难救助、安宁陪护项目。

个人觉得其核心和重点应该在“南怀瑾先生文化思想推广”上。

因为始终觉得,南师并没有走远,他老人家的法身舍利还在,那就是他留下的这么多的著述,值得我们学人去阅读、践行、传承和弘扬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弘扬南师教化,弘扬传统文化,不仅仅只停留在文字上,不仅仅只是拾人牙慧,更应该身体力行去践行,这才真正能让南师会心微笑,不负南师在峨嵋深宏誓愿感得普贤如来作证、不负南师以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之良苦用心,为这个时代,这个民族,乃至人类社会注入强大持久的正能量。

基金会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让南师的教化接地气,普罗大众,由内而外、从小到大,乃至齐家治国,让这些文化基因真正落实在自己身上,影响并落实到我们周遭每个人身上,身体力行,让每一个阅读者都成为正能量的、活生生的、肩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的践行者、传承人。

如此,我们人民才有信仰,民族才有希望,国家才有力量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、实现中华盛世三百年才有希望。

 

修心,这里有顶尖的禅师和山水禅堂;修身,这里一流的瑜伽和易筋经大师;做慈善和复兴、弘扬传统文化有顶尖的团队和先进的理念。我想,这个时代,需要更多的洞山人。

南师都心弛神往而未能成行的洞山,有幸来了。无论如何,一定会再来。

 

 

2017-10-11 吴富强